中国国家博物馆(英文: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品数量140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
2012年11月0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0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21年底,据《2020年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排名全球第二。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7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
民国七年(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
民国九年(1920年)11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49年10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
1958年10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
1959年8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新馆工程竣工,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1959年10月,"中国通史陈列"公开预展。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83年初,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28日,根据中央决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1月31日,国博闭馆开始扩建,设计方案于同年春季公布。
200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2007年3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举行动工仪式,老建筑拆除开始。
2007年7月23日,初步设计和概算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
2007年7月26日,老馆结构加固工程进场施工。
2007年8月19日,新馆基坑开挖。
2008年3月18日,工程总承包城建集团进场施工。
2008年7月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完成了老馆外立面亮相。
2008年12月18日,新馆结构封顶。
2009年12月,完成了老馆办公区装修工作,全馆职工2010年2月顺利回迁,确保了国家博物馆各项业务及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正常开展。
2010年6月中旬,完成扩建部分外檐亮相。
2010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
2011年3月1日,改扩建工程竣工典礼在新建成的西入口大厅举行。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此后试运营一年举办50余个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410多万人次。
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博剧场举行。
2018年3月,国博正式告别纸质门票,实行免票参观,观众持身份证即可直接入馆。除了身份证,非纸质临时身份证、老年证、户口本、户籍证明、社保卡、中小学生学生证、残疾证、军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驾照等有效证件也都可以作为入馆凭证。
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4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官网已上线。
2019年9月21日至10月2日,根据工作需要和安排,中国国家博物馆暂停对社会开放。
2019年10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
2022年4月,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捐赠的金代河津窑白柚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2年4月27日,中国红十字会将一件编号为2022、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国际联合会主席弗朗西斯科·罗卡签名的冬奥红十字志愿者马夹,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2年7月,华为麒麟980、巴龙5000、鲲鹏920、昇腾310等多颗自研芯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22年9月25日,艺术家陈可之的3幅油画代表作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幅作品分别是《中华英雄邓世昌》、《重庆大轰炸1938--1943》和《星光永恒》。
2022年12月1日起,中国国家博物馆暂停接待参观。
2022年12月4日起,“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和“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恢复接待参观。
2023年1月8日,“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2展厅展出。展览分为“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四个部分,展示了超过400件闽台艺术作品。
2023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及意大利文博界再度合作,打造重磅“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展览将于4月27日10时起面向公众开放,展期至9月10日。
建筑布局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新馆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23]建筑由两轴两区构成。两轴为:由西门到东门的东西轴线和由南到北的南北轴线。两区为:由中轴内中央大厅分隔的南北两个展区。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北门面向长安街。南北艺术长廊长260米,高28米;顶部有368个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楼顶有近2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地。
展出内容
综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其中,“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专题展览主要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佛造像、玉器、瓷器、国礼、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非洲木雕等十余个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包括自主策划展览和引进交流展览两大类,覆盖历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发现、美术作品、地域文化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年均办展40余个。2018年国家博物馆观众人数达861余万人,创造观众参观历史新高,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特别是“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期间,国家博物馆接待观众达423余万人次。
基本陈列
·
综述
·
《古代中国陈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各部分介绍与重要展品如下:
·
远古时期
·
该展厅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物与复制品。打制石器、猎物残骸、用火痕迹、骨针、兽牙贝壳装饰品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内容与审美情趣。从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则表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的提高催生了手工业、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社会开始发生分化。
夏商西周
·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完善。青铜铸造达到较高水平,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铭文与甲骨文表明汉字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西周统治者推行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
青铜爵:二里头文化(夏代)。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为商周青铜铸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铜镜:齐家文化,是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奠定了中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乳钉纹青铜方鼎:商代前期青铜器,证明其出土地郑州曾是商代都城。
妇好三联甗、妇好鸮尊、商妇好青铜偶方彝、商后母辛青铜觥,皆出自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
龙虎纹青铜尊:商代。纹饰繁缛华美,集线雕、浮雕技法于一身,反映了商文化对淮夷部落的影响。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代。应是三苗部落受商文化影响的产物,羊首造型独特,分铸技艺复杂。
·
春秋战国
·
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
王子午鼎:春秋楚国。器身上的龙形怪兽饰物是中国最早的失蜡法实例之一,在长篇铭文中使用鸟篆体也十分罕见,因此被誉为楚式鼎之冠。
吴王夫差鉴:春秋吴国,器主为一代名主吴王夫差,因在山西出土,是研究吴晋关系的重要资料。
朱绘陶兽耳方壶:春秋燕国,造型与纹饰均仿青铜器,以陶土为材质极为少见。
·
秦汉时期
·
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琅琊刻石、阳陵铜虎符、秦兵马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汉兵马俑、绿釉陶楼、五铢钱纹铜鼓、扶风纸等则展示了西汉的强盛、东汉豪强势力的扩张、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中外交流的空前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
琅琊刻石:秦代。秦始皇曾东巡留下刻石七处,仅存两处,琅琊刻石为其一,是秦皇统一功绩的珍贵例证,石上小篆文相传为李斯所书。
杨家湾彩绘陶兵马俑:西汉。陶俑描绘精、数量多、配套全、品种繁新、步武严整,为汉代出土文物所罕见。
·
三国两晋
·
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陶文武官俑、陶牛车、陶骆驼表现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青瓷与黑瓷反映了中国瓷器的新成就。社会的变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则通过《职贡图》卷、邓县画像砖等文物体现出来。
陶院落:三国吴。如实表现了厅堂、正房、厢房、前后门、门楼、角屋等建筑,有可能是孙吴宗室特有的随葬品。
陶耳杯:三国魏。出土于曹植墓,墓内随葬品多为陶器,反映了这位历史名人的凄凉晚景。
青瓷羊形烛台:三国吴。瓷羊形体雍容,釉色匀净,色泽淡雅,是早期瓷塑精品。
·
隋唐五代
·
中国历史进入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无论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当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内地和周边民族关系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代。生动塑造了一头骆驼与五名男子形象,巧妙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釉色鲜明润泽,代表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钱鏐铁券:唐代。“丹书铁券”的珍贵实物,作用相当于“免死金牌”,是中国最早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御赐铁券。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五代。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形式罕见。原物有一对武士,各肩负一青龙和凤鸟,早年被盗出国,后追回凤鸟件,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得知后将所藏青龙件捐赠国博。
·
辽宋夏金元
·
中国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走向统一。宋元名窑瓷器反映了手工业的重大发展,纸钞的应用表明商品经济愈加活跃。城市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不断加强。
鎏金鹿纹银鸡冠壶
鎏金鹿纹银鸡冠壶:辽代。带有明显唐代金银器特征,又保留契丹民族的造型特色,是存世仅见的银质鸡冠壶。
《中兴四将图》卷(复制品):南宋。传为刘松年作,所绘人物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南宋肖像画中的杰作。
绿釉鸱吻:西夏。古建筑正脊两段的构件,釉面光亮,造型威猛,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构件。
·
明清时期
·
明孝靖皇后凤冠
中国古代王朝体系的最后阶段,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京城规划图、景德镇官窑瓷器等文物反映出超越前代的繁荣。但是,中国这一农业文明古国正与后起的工业文明大国悄然拉大差距,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郑和铜钟:明代。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平安铸造的铜钟,是郑和一生壮举的见证。
开荒执照:清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云南地方政府颁发给丽江府鲁甸人沙立目的土地凭证,附有民国四年(1915年)云南财政厅颁发的验契,证明这块由沙家开垦的土地一百多年间一直在沙家名下。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景德镇御窑专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即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安放处,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焚毁,海晏河清尊因此愈显珍贵。
徐扬《乾隆南巡图》卷:清代。描绘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共12卷,分为纸本和绢本。绢本已散佚,纸本全12卷皆藏国博。[27]
《复兴之路》展览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最新发展。近代部分以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中国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的革命历史文物,再现了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多年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概貌。中国革命博物馆当时是中国近、现代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馆,基本陈列是《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
《复兴之路》简介 |
前言 |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和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民族兴旺、国家强盛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通过回顾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展现。中华儿女的梦想和追求一定能够实现。 |
第一部分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一单元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第二单元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三单元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觉醒 |
第二部分 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
第一单元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单元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第三单元辛亥革命失败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
第三部分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 |
第一单元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二单元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第三单元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四单元为新中国而奋斗 |
第四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
第一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单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单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国际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善 |
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一单元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第二单元开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单元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篇章 |
结束语 |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谱写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伟大的祖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历史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任重道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
专题陈列
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
展期:专题展示(常设)
地点:南6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
《乾隆南巡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的国宝级书画珍品之一。全套共十二卷,纵六十八·六厘米,总长一五四一七厘米,描绘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了奉年届六旬的皇太后南下游赏,乾隆皇帝仿效圣祖康熙皇帝的南巡旧例,从北京出发,最后从绍兴回銮。全程五千八百余里,历时一百一十二天。乾隆皇帝共写了五百二十余首御制诗,并从中选出十二首,本着“以御制诗意为图”的原则,令宫廷画师徐扬依前后次序分卷描绘。图卷以中国画的写实手法,将诗、书、画三者结合起来,描绘了乾隆南巡期间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庙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
展期:专题陈列(常设)
地点:南12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重视对古代书法的征集与收藏,历经百余年的努力和积累,至2013年,收藏古代书法门类涵盖甲骨、金文、陶文、砖瓦文、玺印、钱币、文书、写经、碑拓、宋元明清书家名作,数量已达3万余件,这一数量在国内同类收藏中位居前列。这些书迹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充分反应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变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美木艺——中国明清家具珍品
展期:专题陈列
地点:北9展厅
家具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起居活动密不可分;家具更是文化艺术的结晶,从古到今,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家具经历了由低型向高型的嬗变过程。汉以前人们席地而坐,家具以矮型的席、案、床、榻等为主,明代中期以后,高型家具进入成熟阶段,除髹漆家具外,还出现了更为精美的硬木家具。明、清家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代表了中国古代家具的最高工艺水平。
展览所遴选的近百件家具珍品,均为中国明清时期的髹漆家具和硬木家具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巅峰时期的代表。除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外,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香港研木得益、嘉木堂等著名收藏机构也奉献了部分珍品。
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
展期:2014/11/28~2015/3/22
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0(N10)展厅
玛雅·美的语言
展期:2014/11/14~2015/3/8
地点:北11展厅
玛雅的造型艺术展示了人性化的神、动物、植物以及超自然力量的生灵,但是其中心主题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的孕育过程、人的概念以及美的典范,还彰显了它在宇宙和谐中的位置。
在其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一部分是现实主义艺术表现,而另一部分是强烈的象征主义和个人的诠释,从面部特征、躯体体格、甚至还有畸形和疾病到体现各类活动和身份的不同类型的服装和姿势等,玛雅人充分展示了构成其社会个体的多方面的细节。
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
展期:2014/9/24~12/21
地点:北19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俄罗斯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博物馆莫斯科国立列夫·托尔斯泰博物馆
“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博物馆及莫斯科国立列夫·托尔斯泰博物馆共同举办,展品共255件(套),包括油画、版画、素描、雕塑、徽章、手稿、书籍、信件、照片、纺织品、金属制品、生活用具等。这是关于列夫·托尔斯泰主题的规模最大的海外展览,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首个以世界文化巨人为展示对象的大型展览。
展览全面展现文化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成就,分成5个单元:家庭、文学、探寻、中国、回响。重点展品包括俄罗斯绘画大师伊利亚·列宾所绘《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盖依及金兹堡创作的列夫·托尔斯泰雕塑,《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手稿、名家绘制的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系列插图画及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前遗物等。
在设计风格上,展览将追求散文化、具象化、俄罗斯化;大量使用图片、视频等手段,烘托展品;借鉴俄罗斯文化的元素,包括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经典绘画与古典音乐等艺术元素。
在线接力
2022年7月6日至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国内外33家顶级博物馆共同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用约150件珍贵藏品展示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活动主题为“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
临时展厅
吉光片羽——书法家写王蒙文句展
展期:2014年12月27日~2015年1月11日
地点:南1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王蒙是一位有着独特经历与风格的作家。王蒙与新中国一同成长,一起沉浮,不仅进行文学创作与研究,还投身于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之中。王蒙视野广阔,思想深邃,与时俱进,贴近群众。作品始终紧贴时代脉搏,彰显着大格局中的大智慧,给人以丰富的精神营养。
塑魂鉴史
展期:2014年12月9日下午4时开幕
地点:西大厅公共空间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
整个纪念雕塑分别以《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组雕塑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表现了劫难中的中国人民的形象。这里展出的是《逃难》主题的群雕。作者立足于人类历史的高度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情感、人类情感。旨在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以祈求世界和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组雕是吴为山先生于2005年始接受江苏省委、省政府之邀请创作的,于2007年12月13日落成。
连紫华瓷艺作品展
展期:2014/11/26~2015/1/9
地点:南14展厅
德化窑是中国最重要的民窑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连紫华作为新生代德化瓷雕的优秀传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悟性,传统功力深厚,尤长于传统佛教人物的塑造,形神俱佳、高贵典雅,大朴善美,深具明代白瓷雕塑之气象。
2019年4月10日重装开馆后,国博同时还宣布了4月11日在国博举办的三场活动——“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新书首发式。
2019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600余件回流中国文物,这也是中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展厅里,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青铜虎蓥(yíng)、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皿方罍(léi)等600余件文物分“圆明梦归”“革故鼎新昔往今归”“多措并举殊途同归”和“协和万邦四海归心”四部分,讲述25个回归故事。
2019年10月22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为期两个月。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也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展览9个主题以甲骨为依托,还同时展示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籍等文物。
2021年6月2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南9展厅展出。这一主题展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依托,以百年党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时间线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五家单位的馆藏中,遴选出一百件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让大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发挥美术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作用。《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将持续到7月25日。
2021年9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对公众展出,其中: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尊重器联袂亮相。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上海博物馆推出,近40件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结合陶范、全形拓,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1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大足石刻文化,提升大足石刻知名度和影响力,“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科技的力量”展览
2022年夏天,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的力量”展览里,400余件(套)文物、50余件模型向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诉说着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壮阔历程。
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
2022年8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亮相国博。
馆藏文物
综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品数量140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加大反映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征集力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藏品,每年平均征集古代文物50件套左右,近现代文物、实物和艺术品1000余件套。
2019年11月5日,一批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实物及项目经理李建华的施工日记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11件实物及10张图片,揭秘了大兴机场建设过程的点点滴滴。
重要藏品
考古发掘品 |
人面鱼纹陶盆(2张) |
人面鱼纹陶盆是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 |
大盂鼎(2张) |
大盂鼎是西周炊器,清道光年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先后为当地乡绅郭氏、县令周广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荫等所有,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另一尊同为盂所铸之鼎,形制略小,习称“小盂鼎”,器上铭文涉及西周与鬼方之间的战事,但此器在辗转收藏的过程中已不见踪迹,仅于著录中保存铭文拓本。 大盂鼎器壁较厚,立耳微外撇,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成垂腹状,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
三星他拉玉龙 |
三星他拉玉龙为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高26厘米。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 |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2张) |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80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左绘有鹳鸟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含一条大鱼;右绘一把石斧,斧头捆绑在竖立的木棒上端。作者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 |
子龙鼎 |
子龙鼎为商后期商末周初文物,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径80厘米。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子龙鼎所铸铭文“子龙”之“子”字较小,下“龙”字以双线勾勒,虬劲有力,恰如一竖立且尾部向右上盘卷的龙形,瓶形角,圆目,张口,生动传神。器颈部所饰,一为有首无身饕餮纹,瓶形角;二为首身完整饕餮纹,卷角较宽,尾部下卷,爪后有长距,以凸起的鼻梁部位为对称轴线,躯干向两侧同时展开,形成一首双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体。两类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整个饕餮纹带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两方反复连续伸展构成,整齐并富有节奏。器足上端所饰饕餮纹卷角如羊,角尖部内卷并高高凸起,愈显动感,也与鼻梁部位耸起的扉棱增加了器物的稳定。 |
后母戊鼎(2张) |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礼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
虎纹石磬 |
商虎纹石磬是商打击乐器,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出土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其中有3件,均为白色,泥质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编磬。这件虎纹石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磬已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 |
春秋“秦公”青铜簋 |
春秋“秦公”青铜簋是春秋时期的祭器,民国6年(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红河乡西垂宗庙遗址王家东台的一个青铜器窖藏,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秦公簋通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此簋为圆形,盖与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圆的形体,盖顶有圆形捉手,面饰瓦纹,缘以细密的勾连纹。器侧为饰兽首的耳,无垂珥。口沿下饰勾连纹带,腹为瓦纹。圈足饰波带纹。铭文计123字,另有刻款18字。簋上的铭文是先墨书、后契刻模型、再翻范铸造而成,开创了中国早期活字模之先导。 |
战国铜冰鉴 |
战国铜冰鉴,是战国时期青铜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安装时,把这三个榫眼与方鉴内底的三个弯钩扣合,其中一个弯钩的活动倒钩自动倒下后,可把方壶固定在方鉴里而不晃动。战国铜冰鉴为后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法和先进水平,不仅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物,更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的典范之作,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作品之一。 |
《琅琊刻石》 |
《琅琊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琅琊台刻石”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始皇颂诗”,用289字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用208字记录李斯、王绾等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琅琊刻石传为李斯所书,残石高132.2厘米,宽65.8~71.3厘米,厚36.2厘米,存13行87字,属小篆书法作品,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
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
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为西汉青铜器,于1985年出土于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釭灯高53厘米,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 “釭”指的是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是汉代新创制的一种灯具。汉代釭灯通常被做成人形、动物形和器物形,其导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都能将烟气导入灯腹内,使室内减少烟炱而保持清洁。釭灯的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为汉代青铜器中少有器物。 |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为东汉明器。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一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说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
西晋青釉镂空香薰 |
西晋青釉镂空香薰,1953年出土于江苏省宜兴市周处墓墩一号墓。香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球形熏笼,下部是圆形承盘。球形熏笼上部是三层三角形镂孔,下部有一椭圆形进香口。笼上有一展翅欲飞的鸟形钮,笼下是三只直立躬背的熊形支足。承盘为平底浅腹,下面装有三只熊足。全器造型独特,制作精致,是贵族使用的熏香用具。 香熏,是熏炉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燃放香料。当炉内香料点燃时,香气就从炉上的镂孔中飘出,使室内香气扑鼻。战国时期,中国就已使用熏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熏炉。三国时期,瓷熏炉出现,它们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入和香气流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瓷质薰炉成为日常用品。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贵族士大夫盛行“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方式,各种小巧精美、玲珑剔透的香熏也应运而生。 |
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
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这位九岁名叫李静训的女孩,既是北周、隋代显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与皇后杨丽华的外孙女,也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曾外孙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叶、帝胄王孙。她的墓不仅丧葬规格极高,还随葬了不少具有异域色彩的物品。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这条精美无比的金项链了。 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
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
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唐代百戏留下记载的有盘杯伎、吞剑伎、猕猴缘竿伎、透飞梯伎等。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唐玄宗曾“召两市杂戏以娱贵妃”。 |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此花盆口呈海棠式,晶莹的天蓝釉色中映现出宛若玫瑰般的紫红,极其斑斓。外底刻“重华宫”、“金昭玉翠用”等楷书题字,为清宫旧藏。 钧窑遗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境内,现已发现窑址100多处,其中钧台八卦洞窑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窑,专门烧制宫廷陈设的花盆、洗、尊等瓷器。钧窑瓷器属北方青瓷系统,釉色以青蓝为基调,因釉料中含氧化铜,烧成的瓷器可于青蓝中呈现紫红色,人们称其为“窑变”。钧窑的另一特点是烧制的瓷器釉面往往有“蚯蚓走泥”纹,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层发生干裂,低粘度釉在高温作用下流入裂口,形成这种特有的纹路。 传世钧窑瓷器中带铭文的不多,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刻有“重华宫”、“钟粹宫”、“景阳宫”、“养心殿”等字样者,是清代造办处玉作匠后刻的。清代宫殿之内陈设的文物都有档案,专门记录清代宫殿陈设文物的名称、件数及动态。宋钧窑瓷器在底部刻上列宫殿名,表明是分别陈设于各殿的文物。 |
元铜壶滴漏 |
元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 这是一件浮箭法复式漏壶,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匀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便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这件铜壶滴漏从制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历时将近70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 |
明仿宋针灸铜人 |
明仿宋针灸铜人。北宋不断发现针灸新穴位,多由不同医生发现,难以交流验证。为防止混乱,医官王惟一于大圣四年(1026年)铸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其全身标注559个穴位,其中107个是一名二穴,故全身共有666个针灸点。铜人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与考试的工具。考试时,铜人外层涂蜡,穿上衣服,体内灌水;学生根据命题以针刺穴,针入水出,方为合格。两具铜人分别放在医官院和大相国寺。金灭北宋,相国寺的铜人毁于战火,仅剩医官院内的铜人。 元灭金后,将此铜人运至大都。因长期使用磨损,不堪再用。于是尼泊尔人阿尼哥奉命按样仿铸了一个新铜人。明灭元后,这个铜人仍然继续使用。但到明英宗时,又因磨损而无法再用,于是再仿铸一个,此即现存者。此仿铸铜人忠实于宋代原物,准确反映了宋代针灸学的水平。 |
清乾隆霁蓝釉粉彩描金莲花纹双燕耳尊 |
清乾隆霁蓝釉粉彩描金莲花纹双燕耳尊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此尊工艺高超,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蕉叶、缠枝花卉等纹饰,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品种齐全,装饰技法丰富多样,绘画水平高超,器型制作精美,这件瓷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时代特点。 由于圆明园这一世界名园连同海晏堂于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最终沦为一片废墟。当年海晏堂内的实情实景后人已无从得见,这件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也因此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
革命文物 |
颜惠庆戴过的眼镜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颜惠庆戴过的眼镜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银印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银印由林伯渠于1959年9月捐赠。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这枚印章由此开始启用。长征时,由于轻装的需要,锯掉了印章的木柄。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郑重声明: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印章交由林伯渠任主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保管。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前,要求轻装,林伯渠烧掉多年的日记,却留下这枚印章。他说“革命的印把子,是永远不能丢掉的”。 |
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 |
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这面旗帜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7月1日拨交给国博珍藏。虽历经风雨国旗边角和旗裤已略有残破、旗面略有褪色,但仍富有光泽,它是中国历史新篇章开端的见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动装置电钮,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中央的旗杆上冉冉升起。这面国旗由5幅红绸拼接轧制而成,5颗黄星由黄缎制成,“大星位于左边(正立),四颗小星位于右边环绕大星,每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
近现代文物 |
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
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由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前身为二机部九院)于1999年拨交。这台手摇计算机为上海通用牌(第34695·号),201型。邓稼先(1924~1986年),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在美国获物理博士学位后回国。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理论部设计部主任等职,领导该部用手摇计算机等对原子弹爆炸时的物理过程进行了九次模拟计算和分析,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迈出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
国产台式英雄金笔 |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时用的国产台式英雄金笔,这是香港问题和平解决的历史见证,由外交部礼宾司于1985年12月25日拨交。 1984年12月1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中国总理和英国首相分别代表本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特别行政区,维持其现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成功的实践,为顺利解决澳门问题和实现台湾回归祖国提供了范例。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用的木槌 |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主席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用的木槌,又被称为“入世槌”。它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 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英文缩写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自1986年提出重返关贸总协定时起,为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长达15年的不懈努力。 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在先后完成加入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后,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会上,大会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敲响手中木槌,宣布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 会议结束后,北京晚报的两位记者经会议主办方允许将卡迈勒先生宣布中国“入世”的木槌带回中国。2001年12月12日,也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二天,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将“入世槌”捐赠国博。 |
学术研究
《馆刊》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之后,时代又赋予了馆刊新的使命。在经历了历时3年半的改扩建工程之后,国家博物馆以其近20万平米的建筑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窗口,而“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办馆定位,成为国家博物馆时代转型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有一份能够反映“历史与艺术并重”的馆刊,以完善国家博物馆的学术建设。
2011年,国家博物馆对《中国历史文物》和《近代中国与文物》进行改刊,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图六),并突出“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办刊理念。
新馆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10个印张、160个页码全彩精印月刊。其中常设古代史与文物研究、考古学研究、艺术史研究、博物馆学研究、近现代史与文物研究、展览评论等栏目,在内容策划和布局上,充分考虑学术发展的需求,紧追学术前沿,并结合博物馆主要的业务工作,配合重要展览、馆藏文物,随时增加相应专题栏目。
科研课题 |
金属展柜与木制展柜内空气质量分析及比较研究 |
吉祥天母造像样式研究 |
“后母戊”青铜鼎综合性技术研究 |
海外中国文物调查与研究(以英国为例的国别研究) |
近年国内博物馆原创性临时展览研究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史研究(1912——1949年) |
近现代文献复制技术研究 |
国家博物馆藏品影像的知识产权管理 |
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 |
山西垣曲古城东关早期文化遗存与仰韶文化研究 |
楚简中纪时、卜筮与祭祷制度的研究 |
古代的符节牌 |
明清民居建筑木装修地域分区与艺术流派——之“徽派民居文化圈”研究 |
唐代内附民族研究 |
馆藏锡铅器保护研究 |
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在创意产业中的利用 |
吐尔基山出土金银器保护的综合性研究 |
豫南及邻境地域青铜文化 |
藏传佛教造像研究 |
馆藏春秋战国货币研究 |
学术机构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组织学术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论证、科研课题的立项和验收评审、科研成果奖励的评审、学术成果水平的评估,为学术研究和发展相关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学术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学术委员会活动组织和日常工作管理。
国博讲堂
·
《国博讲堂》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它以“历史与艺术并重”为举办宗旨,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学术问题发表精彩演讲。截止至2013年末,《国博讲堂》已经举办讲座40余场,内容涵盖历史、艺术、文物考古等多个领域。
·
《国博讲堂》指引
作用价值
目标方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建设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称的世界级大型馆,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传播中心和交流中心。
功能职责
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荟萃世界文明成果,构建与国家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中华文化物化话语表达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
所获荣誉
2012年11月0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全球博物馆参观人数前20名统计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排名世界第三,拥有750万游客,在前20名中增长最快。
2017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17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11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获得“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21年底,据《2020年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排名全球第二。
2022年3月,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10月,入选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
2022年12月,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