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英文名称: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大桥项目总设计师是孟凡超,总工程师是苏权科,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是林鸣。
2018年12月1日起,首批粤澳非营运小汽车可免加签通行港珠澳大桥跨境段。2020年2月16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公布,港珠澳大桥由17日起,所有通行车辆免收通行费,直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具体截止日期将另行公布。2020年4月5日起,香港、澳门调整港珠澳大桥各自口岸通关服务时间。2020年5月3日起,恢复澳门与珠海之间的关闸口岸及港珠澳大桥口岸珠澳旅检大厅的原有通关时间。2020年8月16日,港珠澳大桥口岸珠澳货运通道正式启用。
建设历程
港珠澳大桥的前身是原规划中的伶仃洋大桥。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的陆地运输通道虽不断完善,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的交通联系因伶仃洋的阻隔而受到限制;同世纪90年代末,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发挥港澳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港珠澳大桥海景
桥梁位置
港珠澳大桥采用石散石湾至拱北明珠的线位方案,主桥段东起香港新界离岛区大屿山岛西北部散石湾,接香港口岸,经香港水域,沿23DY锚地北侧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经珠海拱北湾东南部,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香港连接线西起大屿山岛散石湾,向东经沙螺湾水道至赤鱲角岛屿南部,再向北经观景山,沿赤鱲角东岸线至香港口岸人工岛;珠海连接线东起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向西依次经过拱北湾西南部海域、陆地茂盛围边境特别管理区、前山河、白面将军山,至拱湾港东北部;澳门连接线起于珠海澳门人工岛,经友谊圆形地至填海新区。
建筑设计
整体布局
港珠澳大桥分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其中,三座通航桥从东向西依次为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以及九洲航道桥;海底隧道位于香港大屿山岛与青州航道桥之间,通过东西人工岛接其它桥段;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分别位于近香港水域与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岛位于两端引桥附近,通过连接线接驳周边主要公路。

落日
设计理念
港珠澳大桥总体设计理念包括战略性、创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和景观性几个方面。

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中国结造型索塔
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每座主桥均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桥塔整体造型优美、亲和力强,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东西人工岛汲取“蚝贝”元素,寓意珠海横琴岛盛产蚝贝。香港口岸的整体设计富于创新,且美观、符合能源效益。旅检大楼采用波浪形的顶篷设计,为支撑顶篷,大楼的支柱呈树状,下方为圆锥形,上方为枝杈状展开。最靠近珠海市的收费站设计成弧形,前面是一个钢柱,后面有几根钢索拉住,就像一个巨大的锚。大桥水上和水下部分的高差近100米,既有横向曲线又有纵向高低,整体如一条丝带一样纤细轻盈,把多个节点串起来,寓意“珠联璧合”。前山河特大桥采用波形钢腹板预应力组合箱梁方案,采用符合绿色生态特质的天蓝色涂装方案,造型轻巧美观,与当地自然生态景观浑然天;桥体矫健轻盈,似长虹卧波,天蓝色波形腹板与前山河水道遥相辉映,如同水天一色,在风起云涌之间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设计特点
针对跨海工程“低阻水率”“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环境保护”以及“行车安全”等苛刻要求,港珠澳大桥采用了“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型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
斜拉桥具有跨越能力大、造型优美、抗风性能好以及施工快捷方便、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往往是跨海大型桥梁优选的桥型之一。结合桥梁建设的经济性、美观性等诸多因素以及通航等级要求,港珠澳大桥主桥的三座通航孔桥全部采用斜拉索桥,由多条8至23吨、1860兆帕的超高强度平行钢丝巨型斜拉缆索从约3000吨自重主塔处张拉承受约7000吨重的梁面;整座大桥具有跨径大、桥塔高、结构稳定性强等特点。

港珠澳大桥曲线设计与斜拉桥体
设计参数

港珠澳大桥主要参数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其中包含22.9千米的桥梁工程和6.7千米的海底隧道,隧道由东、西两个人工岛连接;桥墩224座,桥塔7座;桥梁宽度33.1米,沉管隧道长度5664米、宽度28.5米、净高5.1米;桥面最大纵坡3%,桥面横坡2.5%内、隧道路面横坡1.5%内;桥面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桥面总铺装面积70万平方米;通航桥隧满足近期10万吨、远期30万吨油轮通行;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0万吨撞击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港珠澳大桥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短,技术新、经验少,工序多、专业广,要求高、难点多的特点,为全球已建最长跨海大桥,在道路设计、使用年限以及防撞防震、抗洪抗风等方面均有超高标准。在港珠澳大桥修建过程中,中国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海面景观
港珠澳大桥地处外海,气象水文条件复杂,HSE管理难度大。伶仃洋地处珠江口,平日涌浪暗流及每年的南海台风都极大影响高难度和高精度要求的桥隧施工;海底软基深厚,即工程所处海床面的淤泥质土、粉质粘土深厚,下卧基岩面起伏变化大,基岩深埋基本处于50至110米范围;海水氯盐可腐蚀常规的钢筋混泥土桥结构。伶仃洋是弱洋流海域,大量的淤泥不仅容易在新建桥墩、人工岛屿或在采用盾构技术开挖隧道过程中堆积并阻塞航道、形成冲击平原,而且会干扰人工填岛以及预制沉管的安置与对接;同时,淤泥为生态环境重要成分,过度开挖可致灾难性破坏;故桥隧工程既要满足低于10%阻水率的苛刻要求,又不能过度转移淤泥。伶仃洋立体空间区域内包括重要的水运航道和空运航线,伶仃洋航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穿梭,毗邻周边机场,通航大桥的规模和施建受到很大限制,部分区域无法修建大桥,只能采用海底隧道方案。港珠澳大桥穿越自然生态保护区,对中华白海豚等世界濒危海洋哺乳动物存在威胁;同时,大桥两端进入香港、珠海市,亦可能对城市产生空气或噪音污染。此外,粤港澳三地在各自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工程管理、市场环境、责任体系、机制效率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大桥运营管理复杂。
价值意义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一流桥梁、一流口岸基础上提供一流运营服务,将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通关时间,将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香港、澳门和内地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纽带。要把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和规范,将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中国桥梁“走出去”的靓丽名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 评)

港珠澳大桥都市夜景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将实现香港与珠三角西岸地区的对接,并且对接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交通主干道,并向西延伸至中国西南地区,有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密切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交通网络建设将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联系的网络化趋势,不同关税区之间的货物顺畅流通,有助于提升物流运输和供应链管理效率,有利于促成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相对均衡的多极网络格局,促进港澳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从而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分地区来看,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增强,从而有力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优化区域内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高效衔接。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珠江口西岸经济带可以通过吸纳来自香港的风险投资和配套金融服务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从而提升大湾区内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澳门而言,大桥建成将有助于提升粤澳通关便利化水平,有助于粤港澳三地联合打造和推广区域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产业,提升澳门休闲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澳门旅游资源与广东乃至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整合。而珠海将会转变为珠江口西岸的交通枢纽,有利于大规模引进来自港澳的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家电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持续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链竞争力。同时通过区域融合,珠江口西岸经济带不同城市之间的功能和定位,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乃至重塑,将会给沿线的交通基建行业、房地产行业、卫星城镇和产业新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